(本报记者 王涵)2025年夏日的清晨,百年外滩钟楼传来与往日不同的报时声——这已是由AI声纹复原的第三代钟声。作为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,"数字外滩"工程正在改写这条1.5公里滨江长廊的命运。
■ 修旧如旧的科技密码
在和平饭店南楼施工现场,项目总工程师李明向记者展示"数字肌理"技术:通过3D激光扫描获取建筑表面12亿个数据点,精确到0.1毫米的砖缝分析,使修复材料配比达到历史原貌的97%匹配度。"我们不是在拆除重建,而是在给百年建筑安装'数字神经系统'"李明说。目前23栋保护建筑已全部完成BIM建模,每块砖石都拥有专属"身份证"。
夜上海最新论坛 ■ 看不见的智慧基建
黄浦区建委主任周颖透露,改造最大难点在于地下:"在不能开挖的前提下,我们通过微型隧道机器人铺设了总计28公里的复合管线。"记者在指挥中心看到,市政、电力、通信等11个系统的实时数据在数字孪生平台上跳动,去年台风季的应急响应时间缩短了83%。
上海私人品茶 ■ 新老业态的共生实验
南京东路街道主任陈芳介绍,通过AR招商系统,老建筑商户入驻率提升至92%。在江西中路,记者体验了"时空折叠"橱窗——同一橱窗白天展示1920年代商品,晚间则变为元宇宙体验入口。这种"双表皮"改造模式使商户坪效平均提升35%。
上海喝茶服务vx ■ 全球智慧城市新样本
同济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吴志强指出:"上海首次实现了历史街区的全要素数字化,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。"据悉,该项目已吸引新加坡、巴黎等17个城市代表团考察,相关技术标准正在申报国际标准。
(全文共计3287字,更多细节请关注本报后续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