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·弄堂早市(旗袍设计师方雯)
6:30的田子坊,43岁的海派旗袍传承人方雯正在早市挑选丝绸,手中的智能测色仪与老裁缝的色卡本形成奇妙呼应。"我祖母1940年代在霞飞路开店时,靠的是眼睛和经验",她展示着最新设计的温感变色旗袍,"现在我们用AI预测流行色,但骨子里的审美基因没变"。
午时·外企会议室(金融高管林曦)
12:15的环球金融中心,投行董事林曦用流利的三语切换主持视频会议,她的智能腕表记录着过去三个月98.7%的准时参会率。"这和母亲当年在纺织厂三班倒一样自律",她抚平定制套装的褶皱,"只是工具从机械钟变成了量子钟"。
上海龙凤论坛419 申时·美术馆(策展人苏雅)
15:00的西岸美术馆,90后策展人苏雅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装置,传统水墨与现代数字艺术在她的展览中完美融合。"张爱玲说'出名要趁早',但我想说'创新要懂根'",她调整着AR导览系统中的吴语语音包。
黄昏·舞蹈教室(芭蕾舞者周婷)
18:30的文化广场,首席舞者周婷在智能镜前练习,动作捕捉系统将她的舞姿与1950年代上海芭蕾舞团创始人的影像重叠。"脚尖鞋里的压力传感器告诉我,现在的旋转比前辈们轻松了37%",她擦拭着传了三代的舞鞋说道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 夜色·实验室(科学家陈墨)
22:15的张江实验室,纳米材料专家陈墨在电子显微镜前工作,桌上的智能茶具保持着龙井的最佳温度。"实验室和茶馆都是思考的地方",这位麻省理工博士的办公室里挂着曾祖母1930年代在沪江大学实验室的照片。
凌晨·书店(作家张晓)
上海龙凤419杨浦 3:00的钟书阁,新锐作家张晓用电子墨水屏写作,身旁的老式打字机是她灵感的源泉。"王安忆写《长恨歌》用钢笔,我用语音输入,但都在捕捉这座城的呼吸",她查看着读者实时反馈数据说道。
周末·市集(手艺人王梅)
11:00的思南公馆市集,75岁的绒绣传人王梅教年轻人用智能绣架创作,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。"从前绣一朵花要三天,现在三小时",老人展示着融合LED灯丝的革新作品,"但针脚里的心意要慢慢绣"。